新闻资讯
【财富管理】怎样才算是会听课?
2018/12/14
一个会学习的人,首先是学习者心态。学习者心态的人始终问自己:我想要什么?这件事有价值的地方是什么?我能学到什么?我现在最好做什么?有哪些可能性?
我们要想更高效的学习,听课的效率更高,首先就应该时刻让自己处于“学习者状态”。具备了学习者思维,我们再来看看以下三点方法:
1、自我激活
我们知道,学习不仅是脑力活,也是体力活,准确的说,要脑、心、腹三位一体,调动我们全部的能量。所以,需要我们的大脑、身体保持最佳状态,一旦我们的大脑跟不上,就会开小差,身体疲惫,也会引起大脑休眠。
我见过很多的培训,学员熬夜睡眠严重不足,培训课上无精打采、昏昏欲睡,可想而知,这样的培训怎么会有效果?造成这样的现象,也许是组织方原因,也许是学员自身没有安排好休息。不管哪种情况,其实都是对培训的不重视,浪费人力、财力。
我还见过,很多培训课上的学员,不管老师讲的如何,教的如何,他始终都是用质疑的眼光、姿态,去评判老师、否定老师。他的大脑其实是处于一种封闭(僵尸)状态,根本没有激活。搞培训的人都知道,只有自己的旧知与老师讲的新知发生碰撞,建立连接,用旧知消化新知,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。换句话说,越折腾自己学习越有效。
所以,我们说,自我激活不仅仅身体上的激活,还有我们的大脑(大脑中的旧知)。
2、积极对话
好的课堂,一定是对话的课堂。在这样的课堂上,对话无处不在。
我们经常听到的交互式学习、引导式授课、行动学习、赋能、教练等词语,其本质都是对话。因此,有大咖说,学习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。这个总结精辟到位。
为什么说,课堂是一个对话的场所呢?回答这个问题之前,我们来看看什么样的课堂不是对话的课堂。
在我们之前的文章里也提到过,一天6小时的课时,讲师讲的5个半小时,剩下半个小时做了个游戏。这样的课堂就不是对话的课堂,而是老师单向灌输、单口相声,学员在课堂上被动接收知识,大脑几乎处于半“瘫痪”状态,只顾拍照、记笔记,没有深入思考,相互对话,更少有对知识的再加工。
我依稀记得好几年前,我听老师讲课就是这样,记笔记、拍照,课堂上生怕老师提问我。一堂课下来我觉得很轻松,同时也感觉听到了很多新知识,但之后很快又还给老师了。为什么这样?因为课堂上我没有主动对话,没有主动思考,完全是单向接受信息,而这些信息没有及时加工处理,最后自然变成一堆“废料”。
没有对话,就没有学习。对话的课堂,是学员与老师积极互动的;是学员与学员之间更多开放式交流的;是学员与教材之间互动交流的;是学员自己与自己做自我对话的过程。
3、主动建构
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,学习是学习者子以有意义的方式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。特别强调的是,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是一种双向的建构,一方面是对新知的建构,即旧知与新知的融合。另一方面又包含对旧知的改造和重组。
在建构的课堂,学员是学习的主体,讲师是其学习的帮助者、引导者。所以在课堂上,学员要扮演好自主学习者、小组协作者、积极参与者、主动分享者、探究发现者等角色。而扮演好这些角色,就需要主动提问、强关联、积极加工、与人合作、课堂上练习、寻求反馈。
昨天有个同事发给我一段话,大意是说,一个人如果没有和过去的经验、经历有效的结合,那么即使学再多的知识,也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。我回应她说,新知需要和个人经验关联,用旧知建构新知,而技能需要现场练习、课后刻意练习。
所以,学员在课堂上要想真正消化老师的新知,就必须主动建构,通过反思、合作、协商、分享的方式,进一步促进自己对新知的理解、内化。
自我激活、积极对话、主动建构,可谓是听课的三个法宝。